虽然郑嘉不信任爱情,可她还是被那生死相依的感情感动了。同是女人的她,也是打心眼里觉得这样对母亲可能是最好的。于是,来到墨家不过三天,她就送走了这个时空最后的亲人。而她最后的安慰,便是母亲的死,是平静而安详的。
墨家理念之一即是“节葬”,所以人死之后也不用什么厚棺材和随葬品之类的。墨家弟子火化了母亲的尸体,收集起骨灰放进陶罐。当看着母亲的身体被烈火吞没时,郑嘉没有掉一滴眼泪——因为她知道母亲不会喜欢看到她的悲伤,虽然她内心深处痛得如同被刀子搅了一番。但她在心里却对母亲保证:必将母亲的骨灰撒在大山之巅和大海之遥,这样无论父亲的魂魄在这天地间的哪一个角落,母亲的魂魄也能如影相随。因为父亲的尸体在战场上找不回来,被轰出家门的母亲也不可能随夫合葬,这是她所能唯一想到补偿他们的方法了——以一种现代人的方式。
她母亲临死前将一样可以证明郑嘉是卫国公室弟子身份的东西交给了她——一块密密麻麻写着家谱的丝绢,也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宝物。郑嘉仔细地收好了丝绢,不是因为它代表了她的身世,而是因为它是她父母留给她的唯一纪念品了。
收起骨灰罐后,墨家的钜子、也就是墨家的祖师墨子,便收留了郑嘉,让她成为了墨门的弟子之一。当墨子问她的名字时,她想了想,才坚定地回答:“我是郑嘉,燕国人!”她说自己是燕国人是因为燕国是离她在未来的老家东北最近的国家。其实在这个时代她是卫国人,可她着实对那个国家没什么感情,也懒得说自己是卫人。
墨子虽然奇怪她为何要换名字——这个时代的人换名、换氏都是很普通的事,因为他曾听过郑嘉的母亲唤她“央儿”。但他猜想郑嘉可能是不想提起母亲故去的伤心事才这样做的。殊不知,郑嘉现在身体的父母已然去世,她也再无使用这个身体本名“公孙鞅”的必要了。现在的她,要做回那个二十一世纪过来的小女子郑嘉了!
郑嘉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是那个倒霉的‘卫鞅’,从今日起,我是墨者郑嘉!”这一年,她四岁,是公元前386年。假如按照史书上的纪元方法来计算的话,这一年也是周安王16年,秦出公元年,魏武侯10年。
注:其实女主角虽然知道战国时代的大事和一些重要人物,但其他的人物她是不太清楚的。比如她其实并不知道魏武侯的名字(作者写出来是了方便读者阅读),也不知道赵简子和秦献公的名字。她知道赵简子还是因为他的儿子是杀了智伯的赵襄子无恤,赵简子的名字是她来到这个时空后才知道的。至于她在战国的出生年,她也并不知道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本章最后一段的纪年,同样只是给读者看的,女主角可不知道这个。
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在战国时期拥有着诸多优秀的弟子和广泛的影响力。当然,由于后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除儒家外的各家几乎都在华夏大地上消失了踪影甚至被进行了更糟糕的丑化。即使来自思想开放、知识爆炸的21世纪,郑嘉在看到这百家争鸣的盛景时仍是忍不住砸了咂舌。她不得不承认,在人类史上,如战国时代这般思想的火花不住碰撞冲击的时代仍是绝无仅有的。
战国,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型时期,也是华夏文明的根基得以发展巩固的阶段。战国思想的光辉,照耀了中华两千多年的文明。后世的人,便是在对这些此刻正处在雏形状态的思想,进行深化和注释。郑嘉此刻是以一种“高山仰止”的态度去看待这些古人的,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实在太令人惊奇了。
此时墨子正当壮年,作为墨门的创始者和集大成者,在他的带领下,墨家正如日中天。墨家弟子,主要来自社会的中下层,来源广泛,从贵族士人到普通的国人甚至奴隶都可以加入墨家。除了执行墨家的各种任务之外,他们也各有职业。有的是巧如鲁班的工匠,有的是生意人,有的是纯粹的学者,还有的去各国游说君主并在图得一官半职的。所以墨家在各大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根据地以应不时之需。
中原的魏国即是当时墨家的主要活动地点之一,墨家的大本营墨家书院在此时就设立在魏国的都城安邑,有很多出色的墨家弟子聚集在这里。之所以选择魏国,是为了实践墨家最重要的理念“兼爱非攻”,也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魏国常年攻打列国,墨家自然也就责无旁贷地加入了反魏国军队的行列。所以,墨家也就成了头一号令魏国感到头痛的势力,但同时也拿墨家毫无办法。
这一点,即使郑嘉这个未来人也对此感到惊异,墨家之于魏国就如后世恐怖分子之于山姆大叔。山姆大叔对恐怖分子围追堵截、欲杀之而后快,反而让恐怖分子跳起来咬得更狠;但魏国几乎不管墨家的所作所为,而且为墨家到其他开战的国家去大行方便,倒让墨家大多数时候都安分守己。由此,郑嘉不由得在心里暗暗讥讽山姆大叔的决策者们是一群“草包”。